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17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读书分享计划 | 十一月(冬季篇)

[复制链接]
2178 0
本帖最后由 wuyj93 于 2022-11-29 14:36 编辑

阅读段义孚: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

回顾段义孚的研究生涯,其一生累计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20余部,而其中的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谓“环境中的人”。这里的“环境”含义广泛,更接近于“环绕”,指的是自然与各类人造空间,也包括生存于其中的人类。
他的视角从不局限于客观的地形地貌,而是借此关注人的生活经验,进而探讨人与环境的本质关系,最终通向的是人的命运。

在接下来的这篇文章中,我们选取了段义孚的几部代表作品,尝试梳理他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想脉络,从中发掘他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人与景观以及人与他者的关系,最后落回他的人生经历。这段思想谱系的游历或许也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镜鉴,如何重建与生活之所的连接。

-

谈论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什么是人文主义地理学?
这本书是段义孚基于其之前出版的各类作品,并结合个人的认识与经历,对这一问题所做的集中回应。在其看来,“人文主义”和“地理学”这两个词本身就是答案,前者注重个体,从日常生活处探究人性与人情,解决的是“作为人对我意味着什么”;后者偏向社会与共同体,着眼于生活的社会与物质层面。两相结合,最终探究的是“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变换的社会共同体,于我有何利弊”。

全书的前半部分围绕段义孚的童年与青年求学经历展开,这也激发了他用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视角观察周遭的兴趣。
进入后半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个人、社会与世界间的复杂关系,在散文化的描述中唤醒感官,借由语言的媒介重建对于一个地方的“感受价值”。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与各种地理环境之间复杂而多样的情感联系。

5a426b90e2916803bc3fe833a19d39c.jpg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
作者:段义孚
译者:宋秀葵 陈金凤 张盼盼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5月

-

在离开故土63年后,2005年,75岁的段义孚受邀回国参加一场建筑学会议。在完成一系列学术交流行程后,他也开启了一场久违的“回家”之旅,这本书便是当时那段旅程的记录。
从长途飞行落地再见北京的第一印象,到重返南开(中学)校园牵动起的过往回忆,再到长江沿线的游历,段义孚描述了在不远不近的位置观望故土的印象,其中交织重现着东西方两种文化在其人生中留下的痕迹。

段义孚始终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他这样一位世界主义者而言,故土的归属感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次旅程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朱阿兴全程陪同。据其回忆,段义孚常常在景点游览中途就以身体不适为由回去休息,后来才发现,回房间后的他其实多数时间会坐在床沿写东西,记录下沿途的见闻与感受,行程过半时已经记了满满四大本笔记。

这才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本《回家记》。

0c8a5fef9554aa041d3aff39cb43707.jpg

《回家记》
作者:段义孚
译者:志丞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1月

-


原文转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帖。


行胜于言 勿忘初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3

粉丝

187

主题
活动推荐
热门新闻
精彩照片
    图文推荐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官方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此心公益 ( 京ICP备18037386号-1 )

    GMT+8, 2024-4-24 19:35 , Processed in 0.034733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本网站运行在腾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