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基石·惠泽万家|此心公益与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共建公益法律服务平台
文案/此心公益 对外联络部
近日,此心公益与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正式宣布建立法律顾问合作关系,共同启动一项面向义工群体、合作企业、各大院校及广大社区居民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计划。 2025年7月,此心公益携手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走进了北京西城区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活动大厅里,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与合伙人律师李振宇为椿树街道社区居民提供了一场公益法律咨询服务,众多居民前来咨询各类法律问题。作为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公益服务律师团队来说,这样的场景已成为他们周末工作的常态。 “现在不出社区就能解决法律难题,专业律师讲得明白,还不花一分钱。”这正是此心公益携手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推动的公益法律服务项目落地社区的生动写照。 强强联手:义工福利法律服务体系升级 此心公益与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建立法律顾问合作关系,是此心公益完善义工福利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保障全体成员的合法权益,推动公益事业更稳健、有序发展。 舟岛律师事务所为此心公益提供的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构建了多层次、精准化的福利体系,覆盖各类群体需求。 义工群体:注册义工本人可享受面对面免费法律咨询服务一次; 合作企事业单位:可享受面对面免费法律咨询服务一次;其员工凭工作证件或公益活动证明也可享受咨询服务一次。 合作院校学生:凭学生证或公益活动证明,本人及其亲属均可享受免费法律咨询。 考虑到距离、交通等特殊情况,该项目还提供网络或电话等线上法律咨询服务。
扎根社区,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2025年,舟岛律师事务所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从面向义工群体扩展至扎根社区的直接服务。舟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每周固定半天接待社区来访群众,将专业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社区法律服务内容全面多样:包括接待群众法律咨询、协助办理法律援助申请、协助调解民间纠纷、为社区提供法律顾问服务以及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等。
展望未来,公益法律服务新图景 此心公益携手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持续优化义工福利体系、深化社区公益法律服务,免费法律咨询惠及万余人,公益服务与专业律所力量正注入社区法治建设最前沿。 同时,舟岛律师事务所的公益实践表明,专业法律机构在公益服务领域大有可为。此心公益呼吁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组织加入公益事业,共同推动公益法律服务发展完善。
关于舟岛律师事务所 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作为北京市司法局批准成立、国家司法部备案的规范化法律服务机构,经过十三年稳步发展,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拥有一批优秀的律师专业人才,组成了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团队。确立了以民商事诉讼与仲裁、刑事辩护、法律顾问为核心,以传统的刑事、民商事为基础的业务服务方向的综合性专业法律服务机构,能够为舟岛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本土化专业法律服务。该所不仅是入选“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的成员单位,还担任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专业实力得到业内广泛认可。此次合作彰显了舟岛律师事务所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此心公益对义工权益保障的高度重视。
关于此心公益 此心公益(北京义工联盟)成立于2009年,经过十六年的务实奋斗,公益影响力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12月,此心公益举办公益服务活动共计4787场,年均319场。注册建档义工18000+,未建档义工10万+,合作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院校及其他公益团体300+,遍布全国19个省份,涉及参与总人数180余万。组织依托自身优势,整合社会慈善力量,坚持“尽己之力,助残扶弱;齐心协力,服务社会;无私奉献,传播爱心”的宗旨,遵从“行胜于言,勿忘初心”的公益精神,为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弱势群体等提供高品质、高价值的专业服务。2019年12月14日,第十一届义工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组织三大服务体系:服务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义工及合作团队成员、服务义工子女。至此形成完整的体系闭环。
欢迎合作 以助残扶弱为旨,援齐力同心为幡,欢迎各界友爱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加入公益事业,与此心公益一起开拓各类公益活动,共同推动公益服务领域的发展完善。齐心协力,服务社会! 联系人:此心公益对外联络部 王老师 电话:13466562244(微信同步) 如有合作意向,欢迎联系咨询!
此心公益 对外联络部
一、【项目背景】 在社区生活中,居民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咨询,还可能需要法律知识普及、纠纷调解等多元化的法律服务。为了帮助社区居民提升法律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北京此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椿树街道、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共同在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开展系列公益法律服务活动。 二、【项目目标】 短期目标: • 在活动期间,为社区居民提供至少40场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解答法律疑问,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 开展至少6场法律知识讲座或普法宣传活动,覆盖社区居民80%以上。 长期目标: • 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 建立社区法律服务长效机制,形成社区居民、社区与专业法律人士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项目时间】 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 四、【项目地点】 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 五、【目标人群】 社区内所有居民,重点关注以下群体: • 老年人群体:面临养老、继承、消费维权等问题。 • 劳动者群体:关注劳动权益保障、劳动合同纠纷等问题。 • 妇女儿童群体:涉及婚姻家庭纠纷、家庭暴力、儿童权益保护等法律问题。 • 残疾人、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在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需要法律支持。 • 企业家群体:社区内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关注企业经营中的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税务合规等问题。 六、【项目内容】 (一)免费法律咨询 • 服务内容:律师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解答婚姻家庭、劳动权益、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法律问题。 • 服务频率:每周1次,每次8小时,持续12个月。 (二)法律知识讲座与普法宣传 • 服务内容: • 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律师讲解《民法典》《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等常用法律法规。 •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海报、宣传单页、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 • 服务频率:每两个月至少1场讲座或宣传活动,每次讲座时长1.5小时。 (三)法律援助服务 • 服务内容: • 为社区内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包括代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书、协助申请司法救助等。 • 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的法律代理服务,帮助解决涉及经济困难或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 服务对象:社区内的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 (四)纠纷调解服务 • 服务内容: • 由专业律师和社区调解员组成调解团队,为社区内发生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动纠纷、合同纠纷等提供调解服务。 • 提供调解方案建议,协助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促进社区和谐。 • 服务频率:根据社区实际需求,随时响应调解申请。 (五)法律文书审核服务 • 服务内容: • 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文书审核服务,包括合同、遗嘱、协议等文书的合法性审核和修改建议。 • 提供法律风险提示,帮助居民避免法律纠纷。 • 服务对象:社区内的居民和企业家,尤其是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 (六)“法律明白人”培训 • 服务内容: • 从社区居民中选拔一批“法律明白人”,由律师团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使其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初步的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服务。 • 培训内容包括常用法律知识、纠纷调解技巧、法律援助渠道等。 • 服务频率:每季度举办1期培训,每期培训时长1天。 七、【项目团队】 • 北京此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项目策划、整体协调和宣传推广工作。 • 椿树街道百姓文化之家:负责物资采购、场地布置和活动记录整理工作。 • 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负责相关法律服务工作。 • 社区工作人员: • [姓名 1]:负责协助活动场地布置、居民组织和秩序维护工作。 • [姓名 2]:负责协助宣传推广、居民签到和咨询引导工作。 八、【项目预算】 项目内容 预算金额(元) 备注 宣传费用 [X] 包括海报制作、传单印刷、社区公众号推广等 律师补贴 [X] 按照律师参与活动的次数和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 物资采购 [X] 桌椅租赁、法律知识手册印刷、饮用水等 场地租赁(如有) [X] 社区活动中心或其他场地租赁费用 培训费用 [X] “法律明白人”培训教材、证书制作等 法律援助费用 [X] 代写法律文书、法律意见书等费用 其他费用 [X] 意外支出、活动组织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费用 **总计** **[X]** 九、【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 风险一:居民参与度低 • 应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深入社区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居民对活动的知晓率;提前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了解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针对性地安排律师团队,提高居民对活动的期待和参与意愿。 • 风险二:律师解答问题不专业或不准确 • 应对措施:在活动前对律师团队进行专项培训,强调咨询过程中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问题,并注重法律知识普及;建立律师咨询审核机制,对于复杂问题的答复,要求律师进行内部讨论和审核,确保答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 风险三:活动现场秩序混乱 • 应对措施:提前制定详细的活动现场秩序维护方案,安排足够数量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公益组织志愿者进行现场引导和秩序维护;合理设置咨询台和等候区,引导居民有序排队等候咨询,避免出现拥挤和混乱现象。 十、【项目评估与反馈】 • 评估指标: • 居民参与度:通过统计活动签到人数、咨询人数等数据,评估居民和企业家对活动的参与情况。 • 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居民对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包括对律师专业水平、咨询效果、活动组织等方面的满意度。 • 法律问题解决率:统计居民咨询问题中当场得到解决的比例以及后续得到妥善处理的比例,评估活动的实际效果。 • 法律知识普及效果:通过对比活动前后的居民法律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评估活动对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的提升效果。 • 反馈机制: • 在活动现场设置意见箱,收集居民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活动结束后,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向居民反馈活动的改进措施和后续安排,增强居民对活动的信任和认同感;定期召开项目团队会议,对活动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项目方案,确保活动能够持续优化和改进。 项目其他信息请咨询工作人员
|